本報訊 (記者 王 鑫 通訊員 李 燕)把將要分得的拆遷安置房按套賣給他人,后發現房產證上登記的面積比原先安置協議中記載的多出10余平方米。買賣雙方因此發生糾紛。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賣方葉某夫婦在規定的時限內配合購房者王某辦理房屋過戶手續,對王某的其他訴請及葉某夫婦的反訴請求依法予以駁回。
2002年9月,葉某夫婦因拆遷安置所得一套拆遷安置房,當時與區建設用地統一征用辦公室簽訂的《房屋拆遷安置協議書》上載明,該房屋面積為83.88平方米。2005年8月,葉某夫婦與原告王某簽訂房屋買賣協議,以總價26.8萬元的價格將該套房屋賣與王某,合同簽訂的當日,王某便支付了購房款26.5萬元,雙方約定,余款3000元在葉某夫婦協助辦理房屋產權證等后支付。
2008年4月,葉某夫婦取得房產證后卻發現,上面載明的房屋面積為94.31平方米。當年7月,葉某夫婦取得房屋的土地使用權證。
此后,雙方對房屋面積差問題多次協商無果,葉某夫婦拒絕協助原告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從而引發訴訟。購房者王某稱賣房者違約,應給付違約金3000元并協助其辦理房屋過戶手續,而葉某夫婦也提起反訴,要求購房者支付面積差價款4萬元。
法院對此案宣判后,爭議雙方在法定上訴期內均未提出上訴,該案判決現已發生法律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官說法■
該案承辦法官羅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原、被告雙方所簽房屋買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其內容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屬有效。雙方均應按照協議內容履行自己的義務。
而葉某夫婦實際上沒有履行配合王某辦理過戶手續的義務,已經構成違約,現王某要求其繼續履行該義務,應予支持,但王某要求被告支付違約金,卻未提出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故對此法院不予支持。
對于葉某夫婦提出要求王某補足面積差價4萬元的反訴請求,羅柯認為,葉某夫婦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在簽訂房屋買賣協議時,對自己出售的訴爭房屋系拆遷安置而來,當時并未最終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的事實系明知,其應當預見最終的房屋產權登記時核定的面積與拆遷安置時簽訂的《房屋拆遷安置協議書》上記載的面積有可能發生變化。同時,原、被告在進行訴爭房屋買賣時,雙方對房屋的現實狀況也是明知的,在此情形下,雙方在協議中僅約定房屋總價款,而并未約定單價和房屋面積,可以認定雙方當時是按套進行的房屋交易。
羅柯認為,雖然在房屋交易過程中按套交易的做法并不常見,但該交易方式和計價辦法并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且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一致表示。因此,葉某夫婦現以房屋登記面積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