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菜”上了誰的餐桌
■“新華視點”記者 謝云挺 商意盈
最近有群眾向“新華視點”記者反映,浙江一些部門和單位借助權力在生態環境優越的遂昌縣開辟農產品“特供渠道”,讓當地一些綠色農產品基地高標準保障其部門和單位內部供應。真相到底如何,記者專程赴遂昌縣進行了調查。
優質農產品成為“特供菜”
遂昌地處浙西南深山區,素有“林海仙縣”之譽,近年來這個欠發達縣在各級政府支持下,靠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聲名鵲起。然而,與此不和諧的是,一些權力部門“小團體利益”的介入,使這一“富民工程”變了味。
妙高鎮仙巖村,位于大山深處海拔700多米的山腰,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蒼翠、景色迷人。知情人介紹,這個村莊就是一些部門選定的高山土豬“特供”基地之一。
入村探訪,記者了解到,當地農戶養殖土豬由村委會創辦的“妙高七山頭土豬專業合作社”統一提供豬仔,統一養殖標準,統一收購,統一補貼。為了保證養殖質量,村委會規定每戶農民養豬數量最多不能超過3頭。
今年88歲的翁炳瑞養了3頭豬,老人每天天一亮就上山拿豬草,回來剁碎,用大鍋煮熟后來喂。“一天喂3次,3頭豬一天就能吃掉一大鍋。”翁炳瑞說,除了吃豬草,還吃自己種的番薯、玉米、土豆、葛藤、葫蘆。一頭豬要養一年以上才能出欄。
仙巖村委會主任翁金水介紹,一些部門、單位選擇他們村作為定點,主要看中的是這里海拔高,空氣好,環境好,能夠保障土豬養殖的品質,并且對他們嚴守“土”法飼養,不喂合成飼料、不用激素和添加劑感到放心。翁金水說,現在每隔一天,村里都要給市里“直運”土豬,每次宰殺兩頭,并且連宰殺的豬血也要求一并送去。
記者采訪了解到,仙巖村農戶養殖的土豬,因村莊周圍有7個山頭而得名“七山頭土豬”。目前全村養這種原生態高山土豬的農戶有350多家,主要供應一些部門、單位和高檔酒店。
除了土豬“特供”,遂昌縣當地生產的綠色瓜果蔬菜,也被一些政府部門和單位看中。
在海拔850多米的遂昌高坪鄉高坪村,記者看到一箱箱印著“桃源尖”商標的小黃瓜正在包裝啟運。高坪村里高農產品合作社理事長包孫雄說,這批即將送往省城的小黃瓜都是原生態無污染的產品。目前,這種不噴農藥、不施化肥的瓜果蔬菜已發展了60多畝,種植了四季豆、番茄、小辣椒、水果玉米等20來個品種。
據了解,該村“桃源尖”牌的瓜果蔬菜主要供給對象也是一些高檔酒店和上級機關部門。包孫雄說,浙江省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以及一些外地政府機關,是這里的定點用戶。
“特供”背后的“花樣”
記者了解到,遂昌縣制定了全省首個原生態農產品地方標準,目前,已創建了“黃泥嶺土雞”“七山頭土豬”“建洋原生態稻米”“高坪土牛”“金竹山茶油”“湖山有機魚”等40多個原生態綠色農產品生產核心基地,深受市場歡迎。
這些基地在開發建設中得到了不少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支持,對此山區群眾心存感激。但群眾反感的是,個別部門借助權力為小團體和個人謀取利益。
遂昌縣農業部門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對記者說,一些部門和有錢的大單位為了保障食品安全,會派人到一些山清水秀少污染的欠發達地區實地考察,與當地農產品基地對接,要求直接為機關提供高標準的安全農產品。但這中間到底有沒有利用政府權力和資源問題,外界一般很難知曉。
他說,一些部門手中掌握著各種名目的資金。比如說農業部門有設施農業、生態循環、污染治理等各類項目資金,這些大類中又有很多子項目。資金要給誰、給多給少,上級部門有決定權。如果看中某一農產品基地,部門可以通過當地基層政府或企業,讓其以一些名目申報項目或申請補助等方式實現變相“補償”,而部門得到的是低價優質農產品的長期供應。一些有錢的大單位,財大氣粗,往往采取定點團購等方式來保障吃到安全放心食品。
記者采訪了解到,仙巖村農戶每出欄一頭土豬,村專業合作社收購價每公斤要比市場的普通飼料養的豬貴6元左右,并且農戶還可獲得每頭豬200元的資金補貼。當地村民介紹,現在農戶養一頭土豬獲利要比普通豬高出700元左右。
村主任翁金水坦言,由于養殖土豬要重品質,數量不可能大規模增長,目前全村已發展養殖了1000多頭土豬,也只能滿足一些高檔酒店和機關部門的特需供應。雖然村里在縣城最大的中心菜場設了一處專賣攤位,每天卻只能供應一頭豬,不僅售價高,市民想買還得趕早集,否則很難買到。
“特供”何時變“普供”
在遂昌走訪調查,記者不僅發現這里擁有仙境般的風景,也感受到山區農民對發展綠色“精品農業”的熱情。但對于當下高端安全食品“權貴化”的傾向,還是議論紛紛。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柏乃說,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是市場需要的,是群眾歡迎的。遂昌農民懂得重視發展高品質農產品,有利于提升山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找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政府應該大加鼓勵和扶持。問題在于,在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不能從中搞“特權”,把面向廣大消費群眾的綠色農產品基地變為少數人的“特供農場”,這不符合執政為民的理念。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讓群眾防不勝防,作為政府部門尤其監管部門,如果只顧保障自己吃好喝好,安全無憂,這樣會不會把公眾焦慮的食品安全監管置之于腦后?”在采訪調查中,一些市民對此也表示擔憂。
杭州市退休職工張國光說,“特供”的重現和蔓延,無疑向公眾傳達了一些政府官員對市場食品安全不信任的信號。如果官員都信心不足,又哪有決心和動力去推動問題的解決?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對于食品安全的需求人人都是平等的,百姓希望各級政府下更大的決心、投入更多的資源,解決好普通大眾的食品安全問題,早日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能吃上放心豬、安全菜。
新華社杭州9月16日電
(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章如無注明本站原創均為網上轉載而來,本站刊載內容以共享和研究為目的,如對刊載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站站長。本站文章標有原創文章字樣或者署名本站律師姓名者,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