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簽署的“電影新協議”不僅令中美媒體興奮,也引發了中國電影界的熱議:有的驚呼“狼來了”,有的淡吁“怕什么”。新簽署的協議對中美兩國的電影業來說利弊如何?中國電影將如何抓住擴大開放的機遇?
國際商報報道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行程雖已結束,但其訪美期間中美雙方簽署的“電影新協議”卻被業界熱議不斷。
根據美國多家媒體披露,中美簽署的“新電影協議”內容包括:中國每年將增加進口14部美國IMAX和3D電影;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25%以及夢工廠在華建合資企業;分賬式進口片壟斷的格局將被打破,這對可獲得資格的民營公司是利好消息。“像其他產業對外開放一樣,中國文化領域也在穩步開放,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好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峰對本報記者說。
發行領域備受關注
一直以來,中美雙方都在積極推進服務貿易。但在電影貿易領域,由于中美雙方存在一定分歧,中美電影貿易一直沒有取得較大進展。
“此次新協議的簽訂突破了之前雙方對電影貿易的分歧,有助于中美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對記者說。
中國從1995年開始引進美國大片。當年,中國電影局下發348號文件決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國際通行的分賬發行的方式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好電影”。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作為入世條件,分賬“好電影”從10部增加到20部,“批片”為30部,即中國每年進口電影50部。10年后,分賬電影20部的進口配額提高至34部。
分賬電影進口配額的增加,可以看出中國在逐漸放開文化領域。“中國一直在踐行入世承諾。”齊勇峰說。
然而,中國可能并未在備受關注的發行領域敞開口子。回顧2007年美國訴中國出版物案,也即中國在WTO中第一個服務貿易爭端案,便可一窺此次中美“電影新協議”的個中因由。
此案件中,美國沒有關心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進口配額,也沒有關心13%的分賬比例。他們抓住中影壟斷進口國外電影以及中影和華夏壟斷發行國外電影這兩點不放,要的是“中國政府不得硬性要求美國知識產權所有者只能與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也即放開對外國電影的引進和發行。
如果中國民營企業能夠申請到國外電影的進口和發行權,就等于被美國八大電影制作公司摁住了命脈,這和他們直接在中國市場發片沒什么區別。若此次放開涉及發行領域,那么中國院線將連放映檔期也不能自主,中國電影市場將遭受毀滅性的沖擊。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智華對記者說,雖然外媒披露了新協議中中國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可能獲得第三張進口牌照,但絕不等于說直接放開民企對海外進口片的發行權。
“此次協議,有可能部分給予中國民營影視制作公司進口海外電影的發布權利,但不太可能一下放開,很有可能逐步推行比如與進口一般影片區別開來。具體配額是多少也未知。”張智華表示,在廣電總局未出具體執行明文之前,媒體披露的內容只可能是中美雙方的醞釀方向或討論議題。
齊勇峰認為,雖然電影市場的終極目標是回歸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但作為特殊的文化產業不能一下子完全放開,曾經非常景氣的臺灣電影在完全開放后迅速跌入谷底、至今無法重建昔日輝煌就是一個教訓。
據悉,美國電影的年拍攝數量占全球總量的7%~8%,而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卻占70%以上,可見其超霸的競爭力。羅馬尼亞也由于完全放開本國電影市場而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在去年10月的一個討論會上,羅方電影代表表示其院線基本無本國電影放映。韓國對此規定,院線放映本國影片不得低于40%。
抓住機遇
“中國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穩步進行的。”齊勇峰說,這與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不無關系。
齊勇峰告訴記者,中國電影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在增強,市場規模在擴大。在中國電影產業競爭力增強的背景下,擴大電影進口比例、提高海外方面賬面分成,并不會對國內影業造成巨大沖擊。
蔡靈認為,增加美國電影進口量對中國電影行業來說,擁有良好內容制作能力的電影制片商將得到快速成長,這將能使國產電影的整體制作水平得到提升;不利的一面則是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中國電影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并且,分賬片的計算方式與國內消費者和院線并無太大關系,是從中影和華夏劃賬。
據齊勇峰介紹,目前中國院線放映本國電影在50%以上,并且主要以2D影片為主。擴大進口的3D或IMAX電影,將和國產電影形成錯位競爭。“美企在華建合資公司,與其他領域的引資一樣,有利于中國電影從人才、創意、制作、技術各環節獲得先進的資源和要素,提高自身水平。”齊勇峰說。
眼下中國電影界被認為“跟著市場一起焦躁、追求短期投資效益”。一部片子從投入到殺青,快的幾個月,最長的也才兩年。而2010年1月上映的美國3D巨著《阿凡達》投資制作則長達10年。“中國電影10個人中有9個在拍片,1個做服務;美國電影10個人中3個人在拍片,7個人在服務。”齊勇峰說,“我們需要借此機會,從制作到發行,在經濟機構和專業化分工、專業水準方面向美國電影學習。”
此外,據悉此次擴大分賬片進口配額與中國鼓勵影院建設3D影廳和巨幕影廳也有關系。
爭奪第三張牌照
根據此前美國訴中國出版物案的爭議點,此次簽署的“電影新協議”可謂對雙方的爭議焦點作出了積極回應,即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布進口電影的機會。
目前,國營企業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公司擁有中國進口電影發行權牌照。“電影新協議”消息一出,早就暗中角力的各大電影集團無疑將加劇對第三張進口片牌照的爭奪。
從A股市場來看,博納影業、華誼兄弟、萬達集團等具備電影發行業務。
但張智華認為,中國方面并未透露新協議內容,相關執行政策也未出爐。由此,第三張牌照到底花落誰家、如何操作,具有不確定性。“還要等廣電總局發文。”張智華說。
相關鏈接
微博電影圈眾說紛紜
危機派:國產電影更難
中美簽署“電影新協議”后,一些業內人士對國產電影市場表示擔憂:“喊了這么多年,‘狼’終于來了!”
星光國際董事長王喆:假如相關部門不能很快出臺:1.相對寬松的審查機制;2.制片方、發行、院線的分配比例;3.有效的版權保護措施;4.政府可行的扶持力度……中國國產電影的末日來了!國內電影公司往后的日子更加艱難了……
影評人麻繩:這下好了,連分賬片、特種片、批片,一年將有至少50部引進片在內地電影院里跟國產電影搶觀眾。如果不在審查體制和分級制度上作出相應的改革,中國電影,不要死得太快哦!靠古裝片是救不了中國電影的。
電影宣傳果豬:每年30部分賬片意味著平均每個月至少引進3部,意味著更多華語片將
擠破頭自己拼自己,中小成本影片更難運
作,華語大制作的投入成本將更高。
淡定派:優勝劣汰怕什么呢
雖然“狼”來得突然,一些電影人認為該協議能對中國電影的良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導演馮小剛:此次放“30頭好萊虎”進入中國市場的好處是:1.“好萊虎”來得越多,中國電影人的創作空間就越大,因為把關的尺度是一個標準,他們能拍的內容我們也同享;2.政府必須加力打擊盜版,不然“好萊虎”跟你急,這成果我們也分享;3.對觀眾是好消息,優勝劣汰,怕什么呢?
導演高群書:中國電影市場對美國開放,毀掉的是那些靠僥幸、靠所謂的明星陣容及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場取得某種成功的電影制作者。對提高中國電影的整體制作水準,對符合電影規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國電影雖暫有疼痛,但長遠來說是好事。
編劇張小北:粗制濫造的國產電影將遭到殘酷淘汰,那些有機會進入市場的國產制作會更加重視電影本身,而不是那些非市場因素的運作。面對世界上最成熟的工業體系,“文化壁壘”是國產電影的最后防線。
自信派:好萊塢也有爛片
在每年引進的諸多好萊塢分賬大片中,也不乏爛片,而且也不是每一部好萊塢進口片都能符合內地觀眾的口味。
導演王晶:其實美國片能在內地票房過億者也就20部左右,試想去年有哪一部商業大片中國內地沒上?就是有,不是過不了審就是題材不對口味,你的片子要是遇上《點球成金》或者《幫助》(兩部今年的奧斯卡提名影片)之流,又有什么好怕?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秘書長王鳳麟:好萊塢年產800部電影,其中一半以上是爛片,每年北美票房前15名的我們都引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