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蘭蘭 和靜鈞 林東品
刑事和解的價值與局限
目前,有關刑事和解的爭論愈演愈烈,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贊成者認為,刑事和解體現了公正、效率的法律價值,契合了構建和諧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時代主題;反對者則認為,刑事和解事實上放縱了犯罪,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和統一實施,系為富人量身定做的政策。
所謂刑事和解,一般是指受害人和加害人在調停人的主持下就經濟賠償達成和解協議,司法機關根據案件具體情況作出有利于加害人刑事責任處理的訴訟活動。刑事和解源于西方刑事恢復的理論。在我國的刑事法律體系中,雖然沒有刑事和解的法律稱謂及在此理論基礎上構建的完整的刑事和解制度,但個別的法律條文中已有類似于刑事和解的規定,如刑事自訴案件允許自訴人行使或放棄訴權;提起刑事自訴后,允許自訴人與被告人達成和解并從而撤銷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追究。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地方的司法機關甚至突破了現有的法律框架,制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輕傷害犯罪嫌疑人,在對被害人進行經濟賠償及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前提下,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
刑事和解的核心價值,既不是所謂的公平正義,也不是所謂的司法效率,而是社會關系的恢復和重建。對被害人而言,因獲得加害人的自愿賠償和真誠道歉,財產受到的損失得以補償和救濟,身心受到的摧殘受到慰藉與撫平;對加害者而言,因對被害人自覺進行經濟賠償和懺悔,對其行為加以救贖,再犯的社會危險性降低,同時因刑事和解未受到法律的追究或承擔較輕的刑事責任,為其重返社會建立正常的社會人際關系鋪平了道路。
但是,我們不能高估刑事和解的積極作用,必須充分認識到刑事和解客觀存在著消極性和局限性。刑事和解的消極作用在于降低了刑法的預防和懲罰功能,在部分人群中會潛在的引發“以金錢換刑期”的預期心理。摩擦、糾紛、輕微的違法行為可能會增加,從而造成社會新的不穩定、新的不和諧。由此,刑事和解必須局限地適用在無社會危險性,取得被害人諒解的過失、輕傷害、未成年人等犯罪群體。
我們認為,刑事和解理論的提出及法律制度的設定,必須貫徹黨和國家歷來主張的“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要順應歷史潮流,把握刑事和解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又要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充分顧及中國社會幾千年來長期形成的傳統心理。因此,對西方刑事和解的理論及法律制度,可以借鑒,但絕不能全盤照搬。(林東品)
海外刑事和解制度的啟示
依照嚴格的話語環境,西方慎用“刑事和解”(criminal reconciliation)一詞,而更多是使用“刑事調解”(criminal mediation ),因為較之于民事和解,刑事和解中的參與人并不是民事糾紛中的爭議方,他們不需要妥協與讓步,他們之間的“罪”與“非罪”是不可商量的。所謂刑事的“和解”指的是受害人接受了加害人的真誠懺悔和加害人知悉了被害人受到的無比創傷的基礎上所達成的“心理和解”。筆者擔心,我國刑事司法話語中濫用“和解”二字有可能與民間久已有之的利益交換式的“私了”混為一談,從而誤導輿論。
刑事和解制度自于1974年在加拿大開始實施以來,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視。美國于1978年開始引入刑事和解制度,1994年正式得到美國全國律師協會的支持。目前從全球角度上看,刑事和解制度普及率最高的是新西蘭,已經做到了每一個司法管轄區都在推行刑事和解制度。其次是德國、美國和英國。首倡刑事和解制度的加拿大反而沒能繼續在司法思潮中處于領頭羊的位置。我國澳門地區已經開始著手立法,準備全方位推行刑事和解制度,香港曾于2003年嘗試立法,但沒有成功。
海外刑事和解制度一般都具體附著于基于社區并旨在支持修復性司法的調解項目,簡稱為VOM項目(Victim & Offender Mediation Programme 被害人與加害人和解項目)。項目運作的資金得到社會、政府及宗教團體的支持。據對美國近300個VOM項目的調查,42%的VOM是由社區基金會支持的,23%則靠教堂資助,17%則得到了政府緩刑和矯正部門的撥款,3%則通過受害者基金來運作。由于項目運行時間冗長,花費高昂,沒有來自社會和公共資金的強力支持,和解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除了資金的考慮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一方面是市民的參與。各個國家對刑事和解的參與人的規定有所不同,如以色列強調除了合格的調解員之外,還應有社會代表出席被害人與加害人對話。一項調查表明,美國82%市民表示愿意參與VOM項目,而參與了VOM項目的91%以上的人士表示他們的參與純屬自愿未受外界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刑事和解制度運行能否持久和良好還取決于社會的公民意識和公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程度。
從理論上說,可納入刑事和解的犯罪應該不受限度,不過,事實上,大部分接受VOM項目的犯罪只是與財產犯罪和輕微的人身傷害犯罪有關,從年齡段上看,未成年人犯罪更容易得到VOM項目的積極扶持。一份來自美國的統計數字表明,刑事和解幾乎與重罪犯和成年犯罪無緣:美國所有的VOM項目中,光是只受理未成人犯罪刑事和解案的項目就占45%,而只受理成年人犯罪的僅占4%.所受理的VOM案中,30%為財產有關的犯罪,27%為傷害罪,25%為侵犯人身自由罪,7%與侵犯名譽案有關。
從海外經驗上看,大部分VOM項目的啟動不是由被害人或加害人請求啟動的,57%以上的案件是經司法部門或相關機構啟動,而一旦受害人或加害人任何一方表示拒絕加入VOM項目,刑事和解就得停止。這就是自愿性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刑事和解制度已經進入實踐,但整體的司法依然以復仇性司法為特征,用修復性司法的選擇適用來完善的。
由此可看出,刑事和解制度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其真正發揮作用還有許多法律內和法律外的制約因素。(和靜鈞)
和諧社會呼喚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是指通過調停人使受害人和加害人直接交談、共同協商達成經濟賠償和解協議后,司法機關根據具體情況作了有利于加害人的刑事責任處置的訴訟活動,包括經濟賠償和解和刑事責任處置兩個程序過程。在和解過程中,被害人與加害人可充分闡述犯罪給他們的影響及對刑事責任的意見等方面內容,選擇雙方認同的方案來彌補犯罪所造成的損害;在刑事責任處置過程中,加害人能獲得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在刑事和解中,被害人可以放棄的是其自己的合法權益,他不能放棄他無權放棄的東西。
實踐中已經出現通過補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獲得從輕處罰的判例,對于刑事和解,部分人存在諸多的顧慮和擔心,如在中國目前的法治環境下,賠錢則從輕,是否屬于賠錢減刑;富人犯罪,富人可以用錢達到刑事和解的目的,而窮人只好加入刑事懲罰的行列,這無疑會對司法的公平性形成嚴峻的挑戰,是否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首先,應當認識到“賠錢減刑”的表述存在誤區。根據法律規定,自首和悔罪可以作為從輕或減輕量刑的情節!缎谭ā返61條:“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的第四條:“被告人已經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因此,被告是否賠償原告,并取得原告的諒解,在定罪量刑時可以作為量刑酌定情節的綜合因素加以考慮。特別是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鼓勵被告人或其近親屬主動地賠償受害者一方,并將被告一方在民事部分的積極表現,作為酌定從輕情節納入刑事審判的量刑環節,是刑事法官在審判案件時依據法律規定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表現。
其次,刑事和解的合理性不容忽視。刑事司法和解是一種通過恢復性手段,實現恢復性結果的處理案件的方法。從注重人權、強調人性化辦案的思維出發,達到矯治犯罪,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使被破壞的社會關系恢復原狀,化解矛盾、減少對抗、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具體地說就是刑事和解案件的雙方當事人都參與處理過程,辦案機關是中立性的,不強迫任何一方作出決定。雙方當事人共同作出決定是否和解,如何和解。刑事和解追求案件真實基礎上的公正,關注被害人的意愿,發揮被害人的作用,避免受害者的家屬由于加害人的行為,生活陷入困境。加害人對其行為主動承擔責任,受害人從社會、情感、經濟方面得到滿足,可以修復犯罪給社會、給受害者以及其家庭的創傷,而加害人則可以贏得被害人諒解和改過自新、盡快回歸社會的雙重機會。
總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社會的代表(調停人)積極參與、協調加害人與被害人的恢復行動,體現了“由個人解決沖突”的價值理念,使得正義的實現途徑不再是刑罰與服從,而是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程蘭蘭)
摘自《檢察風云》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