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報報道 近來,歐美國家經濟增勢前景黯淡。外部環境之變如何影響我國經濟脈動,牽動著全國人大代表的心。特別是歐洲央行近期啟動了第二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向歐元區的800多家商業銀行貸出總金額為5295億歐元的3年期貸款。在全球貨幣政策持續寬松的背景下,歐洲央行此舉無疑拉響了全球通脹蔓延的警報。全球通脹走勢如何?我國外貿、外資將面臨怎樣的挑戰?來自四川、安徽、廣東、山西等地的全國人大代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全球通脹危害多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商務廳廳長謝開華判斷說,從全球通脹預期來看,雖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今年年初作出了“溫和回落”的樂觀預測,但通脹的潛在壓力將長期存在。
2011年,很多新興國家深受全球通脹深度蔓延之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2011年新興經濟體通脹率平均已經高達6.9%,尤以巴西、印度等國家最為嚴峻。此間,中國通脹率亦沖過5.3%高點。面對2012年新一輪通脹形勢,巴西央行日前表態稱,資本流入將對新興經濟體構成巨大挑戰。
謝開華認為,全球通脹將給我國開放型經濟帶來三大影響:一是外貿發展困難加大。全球通脹引起國際大宗商品和能源資源等原材料價格走高,提升了外貿企業的生產成本。國內較高的通脹率推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和運輸成本,外貿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減弱。二是如果政府不斷靠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那么也可能會誘使更多外資進入,引發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使控制通脹的壓力更大。三是我國會進一步鼓勵對外投資。出于減輕外匯儲備帶來通脹壓力的考慮,國家或將鼓勵對外投資,開辟新的投資渠道。國際市場大宗商品行情長期貨緊價揚的趨勢不會改變,企業投資境外資源的熱度和國家的支持力度都將增加。
全國人代表、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指出,由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使國際競爭方式發生了變化。反傾銷、安全、技術標準、環保法規、知識產權和勞工標準等非關稅壁壘手段不斷更新,成為制約我國產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企業做足應對準備
作為安徽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薛穎長期身處我國外經貿事業的第一線。對于全球通脹形勢,她深感憂慮。薛穎告訴記者,全球通脹勢必給我國造成很大的通脹壓力,這將直接導致出口產品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成本亦將進一步增加,企業的產品競爭力與利潤率恐將面臨雙降的風險。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董常生則稍顯樂觀地認為,壓力當前,須知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在此背景下,擴大內需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很多歐美國家經濟不景氣,正是我國企業“走出去”吸收先進技術甚至收購當地品牌的良機。“當然,還需選擇那些更有生命力的品牌,企業在走出去之前也要修好內功。”董常生強調。“所以,對全球性通脹問題,我們要增強預見性,始終做好應對復雜局面的思想準備。”謝開華說。
歷史教訓顯示,當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發生時,國際間的資本波動會異常劇烈,在此背景下若要實現持久且穩定的發展,決策者要做的不僅是穩定消費價格,可用的工具也不僅是政策性利率工具。因此,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應保證兩個政策目標穩定通脹率和匯率。
從宏觀角度而言,薛穎認為,解決通脹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當這兩點出現不平衡的時候,勢必就要進行調整。